2023 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「數據光景」亮點搶先看!

2022/12/02 | 文字整理 Stephie Chiu

 

當萬事萬物化為資訊洪流,數據與藝術的轉換,能為我們的感官體驗帶來如何目眩神馳的視覺效果?2023 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本週登場,三大主題作品亮點搶先看!

以「數據光景」為題,2023 年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即將於本週 12 月 3 日在國立臺灣美術館戶外廣場揭開序幕。歷經前面 3 屆的累積,本屆陣容升級,不僅 3 大主題、國內外共 9 件科技藝術作品參展,坐落於國美館戶外園區與室內,建構出絢爛的數據光景,更將與西班牙連線,挑戰最遠距離 5G 異地共演。作品及展出亮點本篇搶先看!

 

將數據視覺化,或以光、或以音,幻化成景

今年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邀請擅長創意程式設計、實驗聲響與表演藝術的新媒體藝術創作與教育者葉廷皓,以及現任清華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教授暨所長暨新媒體藝術策展人、評論與評審邱誌勇擔任共同策展人,以「數據光景」為題,分別展開 3 大展覽主題,包括「數據運算介入」、「感官資訊轉換」、「5G即時交流」。相較往年,更著重互動、沈浸、跨領域特質,透過創新的合作方法,深入感官體驗;同時也探討在當代科技技術發展中,數據如何成為支撐與驅動藝術作品的力量、如何轉換出邀請民眾打開感官體驗的藝術方式。

 

2023 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_主視覺海報_出處:數據光景——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.jpg

2023 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_主視覺海報。「數據光景」,藝術家們將海量的資料透過分析與整理,以特定的視角,演算與建立秩序之後,或以光、或以音,幻化成景。 圖片提供/數據光景——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

 

亮點一:3 組國際藝術家首次展出 X 5 組臺灣藝術家全新創作

今年共 9 件科技藝術作品參展,其中 3 組來自美國、日本、烏克蘭/西班牙國際藝術家作品首度在臺展出,包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媒體研究室教授查克・利伯曼(Zachary LIEBERMAN),日本現當最紅的藝術家笠原俊一\神田竜\比嘉了,與烏克蘭裔目前定居於西班牙的的電子影像藝術領域先鋒人物尤里.勒赫(Iury LECH)。

 

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-01_反射研究01.jpg

「反射研究」by 美國藝術家查克・利伯曼(Zachary LIEBERMAN) 照片提供/均勻製作 攝影/汪正翔

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-01_反射研究與07_非歐幾何延伸公設.jpg

互動作品〈反射研究〉是以系列軟體探索光線如何反射,以及觀眾如何運用折射和焦散等不同技術,以光做畫。隨著觀眾移動光桌上客製造形的壓克力片,軟體將模擬光線如何從這些造形上產生反射。 照片提供/均勻製作 攝影/汪正翔

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-03_碎形01.jpg

「碎形」by 日本藝術家 笠原俊一、神田竜、比嘉了 照片提供/均勻製作 攝影/汪正翔

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-03_碎形02.jpg

〈碎形〉是一套互動系統,讓你能與自身轉換的的實體影子互動。作品以全面性的空間幾何與色彩校準過程,創造出一個獨特的投影空間。當觀眾進入其中,影子不再只是尋常可見的黑色樣貌,〈碎形〉在光學陰影中生成碎片化、變形、紋理化,甚至沉浸在圖形中的各種視覺表現。你的真實影子重組成為全新、不可預期的視覺樣貌。 照片提供/均勻製作 攝影/汪正翔

 

臺灣部份共 6 組參展作品,其中 5 組更是全新創作!包含由臺北美術獎首獎藝術家王連晟、跨域藝術團隊404N.F、裝置創作者張欣語、蔡寧帶來結合燈光、聲光與體感互動的大型戶外裝置作品;利用 5G 低延遲特色創作的,包含有新生代藝術家貳進的互動地面投影作品,以及吳秉聖與尤里.勒赫的跨國共製皆為全新創作。作品常見於國內外燈節的蔡宜婷,曾於2021年參與過「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」,這次也再次參展。

 

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-07_非歐幾何延伸公設01.jpg

「非歐幾何延伸公設」by 臺灣藝術家 王連晟。利用國美館的建築切角,以燈光創造出由許多直線所構成的類拋物曲線,隨著往來的觀眾人流,閃爍著不同頻率的光線,美術館的一角因此成為可被觀賞的公共設施,並形成了新的感知空間。 照片提供/均勻製作 攝影/汪正翔

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-06_福朗提爾壹號01.jpg

「福朗提爾壹號」by 臺灣藝術家 貳進 照片提供/均勻製作 攝影/汪正翔

06_貳進 2ENTER_福朗提爾壹號_Frontier 01

〈福朗提爾壹號〉為太空站般的環形建設,並於世界頂部打開一狹長的洞口 圖片提供/數據光景——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

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-06_福朗提爾壹號02.jpg

作品「福朗提爾壹號」空廊如同是現實世界與該太空站的交會之處。當你透過手機進入互動網站,利用5G低延遲的網路技術,便可在網站內與太空站即時互動並影響、生成影像,一窺如鏡像世界般蓬勃運轉的網路生態。 照片提供/均勻製作 攝影/汪正翔

 

相較往年,今年有更多音像創作,藉由大型投影帶來高度互動沉浸式音像體驗,且這次大部份作品是戶外展演,9 件創作坐落在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戶外園區與室內U-108 SPACE,各自輝映,建構出絢爛的數據光景,城市也因為藝術地景介入產生新的質地,帶動藝術向下紮根且與國際接軌。

 

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-04_耳語與藝術家蔡寧.jpg

「耳語」與臺灣藝術家 蔡寧。〈耳語〉一件體感互動裝置,數十片環繞、包覆的鏡像板片上,交互出現觀者被倒映的臉孔,以及透過AI生成出不屬於世上任何人的臉部凝視。 照片提供/均勻製作 攝影/汪正翔

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-02_樹的噪訊01.jpg

「樹的噪訊」by 臺灣藝術家 張欣語。在〈樹的噪訊〉這件聲光裝置作品中,藝術家試圖以偵測震動的方式,找出植物體內的秘密訊息。作品中的蕈狀裝置,接收來自樹木內部的聲音,並在彼此間形成複雜的神經網路。 照片提供/均勻製作 攝影/汪正翔

 

作品落於戶外,空間的轉換帶來不同的觀展體驗,也強化了作品個性,像是王連晟為「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」所全新創作的〈非歐幾何延伸公設〉,巧妙利用國美館現有的建築切角進行創作,為原先常被忽略的公共空間賦予新意;蔡宜婷〈植光・花〉在一大片草坪上植入一支支有光點心跳的花草,也種下人造科技物與生態共生共存的未來意象,營造微光中的綠色之夢;張欣語在坡道樹林安裝接收器,突破人類感官限制聽見植物體內部的聲音,感受樹木的脈搏以及周圍動物、環境變化的特殊聲響。

 

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-08_植光花與01_反射研究.jpg

「植光花」by 臺灣藝術家 蔡宜婷。種下一支支有光點心跳的花草,種下關於人造科技物與生態共生共存的未來意象,以現在進行式的「植光」,築微光中的綠色之夢。 照片提供/均勻製作 攝影/汪正翔

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-05_青台03.jpg

「青台」by 臺灣藝術家 404N. F。互動燈光裝置作品〈青台〉探討當代都市中個人與社會的關係。藝術家將城市在追求發展時所造成的失序,以浮空的氣囊裝置作為隱喻。當觀眾走入金屬結構中,仰望而上,浮空氣囊正隨著臺中市區交通流量變化而呼吸著。 照片提供/均勻製作 攝影/汪正翔

 

圖說:今年有更多音像創作,且大部分作品為戶外展演。有別於大多數位藝術作品常在室內展出,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企圖打破美術館白盒子,克服氣候、地形、設備維護等影響,將絕大部份作品移至室外。

 

亮點二:臺灣/西班牙連線,挑戰最遠距離 5G 異地共演

今年重頭戲之一是來自烏克蘭/西班牙跨領域數位藝術家尤里.勒赫與臺灣藝術家吳秉聖的跨國連線 5G 異地共演!跨國共製的〈光的時間量子〉於 U-108 SPACE 環形的場域展演,該場域打造環景影音高畫質同步融接系統,導入高畫質及 16.2 聲道環繞聲場,能進行 5G 高速、大量數據運算,是國內獨一無二的沉浸式影音複合空間。

 

 

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-09_光的時間量子.JPG

「光的時間量子」by 烏克蘭/西班牙藝術家 尤里・勒赫、臺灣藝術家 吳秉聖 照片提供/均勻製作 攝影/汪正翔

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-09_光的時間量子02.JPG

「光的時間量子」 照片提供/均勻製作 攝影/汪正翔

 

兩人共創的〈光的時間量子〉帶來多頻道的音像畫面,營造聲歷其境的體驗,作品中畫面生成是透過重疊不成律的音符,及複節奏的音樂結構、顆粒合成、大量處理影像紋理,並利用點雲技術來創造 3D 模型並營造出一種具有迷幻氛圍的視聽體驗。同時以即時生成演算和即興隨機的技巧,在視覺畫面和聽覺體驗間建構出更多不同的可能,這次演出也是 U-108 SPACE 成立以來,同時結合視覺與聽覺共演,更是目前為止最遠距的臺灣/西班牙跨國連線,相當具有指標性!

 

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-09_光的時間量子03.JPG

「光的時間量子」作品中畫面生成是透過重疊不成律的音符,及復節奏的音樂結構、顆粒合成、大量處理影像紋理,並利用點雲技術來創造3D模型並營造出一種具有迷幻氛圍的視聽體驗。同時以即時生成演算和即興隨機的技巧,在視覺畫面和聽覺體驗間建構出更多不同的可能。 照片提供/均勻製作 攝影/汪正翔

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-09_光的時間量子04.JPG

「光的時間量子」 照片提供/均勻製作 攝影/汪正翔

 

亮點三:國際論壇二大議題與列夫.曼諾維奇大師出席

「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」共規劃 2 場國際論壇,分別探討「速度與連結:5G世代下科技藝術展演及其可能性」,與「科技藝術與光節的永續經營」。除國內學界、業界專業人士外,也特別邀請到紐約城市大學校長特聘教授列夫.曼諾維奇(Lev Nomanvich)出席。他教授新媒體藝術與理論,最著名的作品是《新媒體的語言》(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),被認為是新媒體創作理論探索的重要人士。活動於國立臺灣美術館演講廳舉辦,限額 200 人,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報名預約參觀。

 

2023 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
展期:2022 年 12 月 3 日(六)至 2023 年 2 月 5 日(日)
展覽地點|國立臺灣美術館 戶外廣場、U-108 SPACE
展覽時間:戶外展覽 5PM-10PM;室內展覽 週二至週五 9AM-5PM,週六、週日 9AM-6PM
*5G 科技應用與展演創作工作坊、異地共演、國際論壇、專家導覽等系列活動可點此查詢。更多資訊可上國立臺灣美術館官網查詢。

策展人|葉廷皓、邱誌勇
藝術家|王連晟(臺灣)、張欣語(臺灣)、貳進(臺灣)、蔡宜婷(臺灣)、蔡寧(臺灣)與404N.F(臺灣)、查克・利伯曼(美國)、笠原俊一\神田竜\比嘉了(日本)、尤里・勒赫(烏克蘭/西班牙)\吳秉聖(臺灣)
指導單位|文化部 主辦單位|國立臺灣美術館 執行單位|均勻製作 行銷協力|臺中大毅老爺行旅、LINE 合作夥伴|JIUJIU親親醫用口罩

 


資料整理:Shopping Design